2009年2月24日 星期二

陽明山的代表性動物 ----臺灣獼猴


臺灣獼猴(靈長目獼猴科)
英名: Formosan Rock-monkey,Formosan Macaque
學名:Macaca cyclopis
俗名: 黑肢猿、臺灣猿
特徵:台灣獼猴為人類以外臺灣產唯一靈長類,是臺灣的特有種保育類動物。成年個體體長約50至60公分,尾長約體長的三分之二,體重約5至12公斤,面頰裸出具頰囊,進食時會先將食物塞滿夾囊,等到了較隱密或安全的地方時再慢慢咀嚼。其前肢短於後肢,各有五趾;臉紫紅色,或深或淺,原住民常將牠們分成紅臉和白臉。尾粗壯而多毛,全身亦被有一層軟毛,冬季時毛色較灰,夏季則變得比較綠些。四肢較黑,故又稱為黑肢猿。臀部有兩塊大肉墊,稱為胼胝,為加厚的角質化皮膚,以利於在粗糙的地面、樹幹上活動,發情期的母猴會更加明顯。雄猴體型大於雌猴,顏色亦較深。
習性:本種主要分佈在臺灣本島3000公尺以下的闊葉林,總數約有1萬餘隻,在陽明山國家公園中並不常見,曾於鹿角坑、紗帽山、中正山有紀錄。牠們行群居生活,通常一群為 20 隻左右,由當中一隻強壯的雄猴帶領,具有高度的社會組織。當群體要移動時,會有一隻猴子先在前探路,稱為斥候,然後才讓小猴和母猴通過,成熟的雄猴則墊後。臺灣獼猴雖屬雜食性,但仍以植物為主,偶而才吃些昆蟲或軟體動物。雌猴3歲即成熟,雄猴則到5歲才成熟,每年3月到5月是生產季節;每胎1隻,懷孕期為 165至 169 天。
本種往年常被獵捕,估計1年可多達4000隻左右,1989年成為保育類動物之後,因捕獵壓力大幅減少,族群數量增加,天然食物不足而入侵果園或因遊客餵食而過度肥胖,常引其爭議而被媒體報導。有些人以為拿食物餵養獼猴、松鼠、棄養犬、野鳥等動物就是保護動物,因此餵食動物的情形到處可見,但這樣子除了會改變牠們的食性、行為與族群狀態之外,也不利於牠們的健康與對人類的態度,甚至惡化鄰近果園受害的程度,長期而言,對於野生動物保育及棄養犬的處理工作會有相當不好的影響。

沒有留言: